晚潮|名果之乡江口
晚潮|名果之乡江口
晚潮|名果之乡江口潮新闻(xīnwén)客户端 张广星
春末一个温和的(de)日子,我又(yòu)一次走上了通向白石关的古驿道。这是一片寂静的、辽阔的山湾,西边耸立着台州市区永宁山脉的最高峰——590多米的九峰山顶,还有九峰山顶下各个侧面看移步换形的丫髻岩。在天清气朗的日子,我们远在东海椒江口的高楼上向西远眺,能(néng)很清晰地(dì)看到蹈虚(xū)凌空而立的丫髻岩巨石群。山脉从这里拔地而起,蜿蜒南(nán)去,这一段称之为方山,到了方山这里再折(zàizhé)而向东,高低错落,这条山脉是黄岩和路桥之间的分界线,它(tā)穿过路桥,向东一直往椒江境内伸展。
在永宁山脉北向,就是一望无际的(de)永宁江~椒江冲积平原。这里成陆的历史相对比较短,但沿山脉的曲曲折折(qūqūzhéshé),则形成了(le)大山湾又套(tào)小山湾的湾群组合。而在九峰山~方山~大仁山之间,组成了永宁山脉的第一个大湾。这个大湾里散落着的几个村庄,全都以(yǐ)“岙”为名,依次是白龙岙村、东岙村、林公岙村和唐家岙村……从这一个个以“岙”为名的村庄,就可(kě)想见这里的地形地貌,那辽阔的绵延的山坡地。这些(zhèxiē)山坡地土壤肥沃,阳光充足,日照时间长,是水果生长的好地方。别的(biéde)村庄,农民有山地不是用来种番薯就是种土豆。这两种作物可以抗饿,但江口靠山的村民几乎没有(méiyǒu)种土豆或番薯的。这里是黄岩的也是中国(zhōngguó)的名果之乡。
现在正是(shì)枇杷(pípá)(pípá)的(de)(de)(de)盛果期。当然成熟的枇杷果是金黄色的,现在果子还在发育中,果皮是青色的,与叶子的颜色差不多(chàbùduō),表皮还有一层白色的细绒。但这是我对枇杷青果时候的旧印象,现在枇杷生长成熟的过程,我们都已经(yǐjīng)看不到了,因为枇杷果子都被套上了纸袋子,这就是近十年来逐步推广的枇杷套袋技术。为什么要费这么大(dà)的劲给满树的枇杷套袋呢?一是为避免受物理损伤,如大风吹刮,容易让枇杷果的表皮擦伤,疤痕累累,卖相不好。二是防止鸟啄。过去,枇杷果的大多产量都被鸟儿吃(chī)了。套袋是一项很繁重的工作,但果农们很用心,很耐心(nàixīn),不管枝高枝低一(dīyī)一套袋,这说明了这些枇杷果在农民心目中的地位之重要,期待之殷切。这就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一片白色的星星点点,由脚下伸展至极目远处。就好像深绿色的果林上铺上了一层霜雪。而在我们还没进山的时候,远远地看去一层白,又(yòu)以为是“绿叶素荣,纷其可喜兮”的橘花(júhuā),但又觉得这个季节已经过了橘花的花期。
山湾里(lǐ)静悄悄的(de)(de),连一丝微风都没有(méiyǒu)。除了我们这些偶尔闯入的探访者,看不到一个(yígè)活动的人影。我想起了十多年前的那一次来访,正是枇杷花盛开的隆冬时节,我当时曾写过一片短文《枇杷花是英雄花》。人们赞美梅花,但很多雅人只知道凌寒怒放的梅花,却很少有人关注或知道在同样的严寒里,盛开的还有枇杷花。枇杷花盛开时,山谷里还呈现出一种热烈(rèliè)的气氛,这种热烈的气氛是由枇杷花和蜜蜂共同营造出来的。以下(yǐxià)是我十二年前的一篇微文:
《且听蜂鸣——记(jì)一场山野狂欢》
太阳升上南山已经很高了,唐家岙村后的山湾里还是空无一人(kōngwúyìrén),由于这里的山坡地上只种着枇杷(pípá)、柑橘等果树,没有遮天蔽日的浓荫巨木,蓝天显得特别高远。奇怪的是连(lián)一只鸟儿也(yě)没有,山谷里虽然明亮但寂然无声。
初涉此景(cǐjǐng),几乎令人惊疑恍如梦境。但是(shì),当你一步步走进被枇杷树夹道的古径,你的耳边慢慢(mànmàn)地会响起一种嗡嗡嗡的声音,开始时是细微的,单而轻,你并不在意,若有若无,若断若续,但这些声音在你的耳边越聚越多,越聚越响,你还没有(méiyǒu)意识到它们是从哪里穿过来的,你眼前还是只有阳光,只有静穆的树,这些声响好像(hǎoxiàng)就是从地底(dìdǐ)里,从草丛间,从树的枝叶里传出来的,它们组成了一个越来越宏大的多声部的合奏,这个(zhègè)时候,你才会觉得,这是蜂鸣。你才会张大眼睛去寻找蜂的身影(shēnyǐng)。果然(guǒrán),当你这样想的时候,蜂就真的在你眼前乱舞。
此时枇杷花正盛开着。虽然世人不识枇杷花,但蜜蜂懂得。这(zhè)是蜜蜂冬日里最忙碌也是最欢快(huānkuài)的日子。它们不停地飞,从这丛花飞到那一丛花。那响彻天地的蜂鸣就是在它们飞舞的时候发出来的。
我曾在(zài)一位作家的散文中读到他描写蚊鸣的声音,说"聚蚊如雷",我以为(yǐwéi)太夸张了。蚊虫小小的身体怎么能发出(fāchū)如雷的声音呢?今天我在枇杷花盛开的山坡地上可是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。当千万只蜜蜂在一起共鸣的时候,它们就有(yǒu)了如雷贯耳般的力量。
原来寂静的(de)山野,竟是一片欢乐谷。在这似乎被人类遗忘的地方,蜜蜂和花(huā)正在展开一场酣畅淋漓、震天动地的忘情交媾。
再来说说枇杷(pípá)。黄岩曾被誉为“中国枇杷之乡”,黄岩枇杷最高年产量曾占全国(quánguó)的60%。这不是我瞎说的,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,全国枇杷产销会议(huìyì)在黄岩召开,上述的信息就是我在这次会议上得知的。当然,那时黄岩还没有被拆分,现在包括永宁山南麓桐屿镇在内的整个路桥区都(dōu)还属于黄岩县,而桐屿镇也是枇杷主产区。也就是说,永宁山南北的山坡地(dì),既是黄岩的也是中国的枇杷主产区。现在长江以南枇杷宜产的地区都引种了枇杷作为当地农民(nóngmín)的致富(zhìfù)产业,这样,永宁山南北两边的枇杷产量在全国的产区中的比例自然有很多下降(xiàjiàng),但它们至今一直是,或者说更加是当地农民的摇钱树。如前文已经(yǐjīng)写到的,他们如此用心地给每一个枇杷青果(qīngguǒ)套袋,就是有力的证据。
但永宁山脉北麓的(de)山湾,还是另一种近些年来迅速(xùnsù)风靡全中国甚至全世界(jiè)的东魁(dōngkuí)杨梅的原产地。东魁杨梅的品种名字(míngzì)不是黄岩(huángyán)人自封的,而是中国果树界的泰斗吴耕民教授确定的。所谓东魁,一是指它源于黄岩江口(jiāngkǒu)街道(原称江口镇)的东岙村;二是指东方之果型最大者也。每次测体积时,测量者都愿意在东魁杨梅的果子旁放一个乒乓,果然这果子跟乒乓球都一样大甚至更大。这是黄岩东岙村的杨梅农在祖祖辈辈种植杨梅过程中的创造,被浙江农业大学的果树教授们发现,通过基因检测等科技手段进行确认,然后(ránhòu)通过扦插等方式进行推广。
东魁杨梅(yángméi)一经面世,就(jiù)迅速惊艳(jīngyàn)了世界。惊艳之后,全国杨梅宜产区迅速行动起来,引种东魁杨梅,以至于江口的杨梅产业,杨梅果自然是核心,但迅速后来居上的产业是苗木。卖(mài)苗木成为(chéngwéi)了当地农民的新致富门路。有一个靠引种东魁杨梅而成为全县支柱产业、东魁杨梅成为这个县最闪亮的金名片的县,叫仙居县。
仙居县与黄岩(huángyán)同(tóng)在台州区域之内,与黄岩西部相邻,是典型的(de)山区县,有着适宜杨梅栽培的广阔山地。仙居人(rén)把这种世上独一无二的大果型东魁杨梅看得很重,精心管理,并以县名名之曰“仙梅”。他们的创意策划非常成功,是经典案例,“仙梅”迅即红遍全中国,甚至漂洋过海,飞跃千山万水,誉及全世界。所以现在的仙梅早已成了世界性的品牌,当杨梅成熟时,真是一梅难求,价格逐年(zhúnián)走高。也(yě)带动了其它地方(dìfāng)东魁杨梅的销售价格。
但杨梅好吃(hǎochī)果难采。我有(yǒu)一位同事家在唐家岙村,家里有几十株东魁杨梅树。有一年(yīnián)同事邀请我们去他家采杨梅。一般来说,杨梅成熟采收时节,也总是春雨霪霪之时。江南地区把每年这个时节的(de)连阴雨称之为“梅雨季”,大概就是指杨梅成熟之时恰遇雨势连绵吧。农民(nóngmín)总是冒着或大或小(huòdàhuòxiǎo)的雨登枝或坐一张很高(gāo)的剪果子用的高凳采收杨梅。但杨梅树的树形总是很高大,农民不得不站起来,尽力伸长自己的臂膀,并把镰刀绑在一根长竹棍子上,尽量伸向更高更远(yuǎn)的地方,这样,人的重心容易倾斜。所以我从医院得到的消息说:每年的杨梅采收时节,医院里接收的从枝头或高凳上跌落(diēluò)受伤的伤员(shāngyuán)总是比平时多出太多了。
东岙村的(de)这棵树龄已超过一百年的东魁(dōngkuí)杨梅母本(mǔběn)树现在还生命力旺盛(wàngshèng),树形高大,独木成林,结果累累。当地人对这棵历经沧桑的母本树有一种图腾般的崇拜,现在每年都(dōu)为这棵树举行采收节。无论是对于当地受益(shòuyì)的老百姓,还是对于全国全世界的东魁杨梅果农和消费者,经营者,产业链上的各色人等,这棵树受到无论怎样的崇信,都是不为过的。
这里还盛产柿子(shìzi)。山湾最东边的村子叫项岙(ào),内环(nèihuán)北线就擦着这个村的边,内环线通车这几年来,我们天天都看到画在一面超大白墙壁上的画:一棵高大柿树的枝桠上,吊垂着不少已经熟透了的红红的柿子,而在画的左上角,写着四个大字(dàzì):“柿柿”如意。项岙还年年举行柿子节。有一年我和朋友们特意在柿子成熟季节(jìjié)去过这个山边村。有些失望,因为柿子树(shìzishù)几乎全都是野生的,并没有人工的成片种植,不像其它水果。它们散落在村民们住屋的门前屋后,东一棵西一棵的。但这些散落的树配着传统的白墙黑瓦和人字形屋脊,还是(háishì)很(hěn)有中国乡土特色的,所以也吸引了很多民俗摄影的爱好者来拍摄(pāishè)最美(zuìměi)的柿俗风景。
去年柿子(shìzi)成熟季节,岳母住在(zài)位于西岙村的(de)(de)“红豆杉”颐养院(yuàn)。妻子有时就住在颐养院陪着母亲,我则在周末去看岳母。我小时候乡居的环境(huánjìng)里,是没有柿子树的,但就在去年下半年,我饱览了(le)(le)艳丽动人的柿子风景。人们都说柿子的成熟期很长,但我的观察是柿子果之所以在枝头的时间过长,这是人们受了一些“科学人士”的引导有关。本来鲜(xiān)柿子或柿子饼,一直是老百姓最喜爱的秋冬最可人的风味食品,但自从有人宣传食柿容易积食甚至发生致命性疾病以后,世人就不敢再吃柿子了。家有柿树的人愿意把柿子一直留在树上,不会再费劲去采了,要么任其过熟后掉落,要么任鸟儿们饱餐一顿又一顿。
尤其是西岙村外面的几个(jǐgè)村庄都已经被动迁了,这里计划建一个湿地公园。所以不仅村里的柿子树,就是附近(fùjìn)山上的柿子树,都已经成了无主之树(wúzhǔzhīshù),无主之果,人人得而采之,不采白不采。妻子趁着在“红豆杉”陪老母的机会(jīhuì),与相熟的当地村妇一起,采过不少柿子,但我不敢多吃(chī),这些柿子大多送给了亲友。
我有时觉得围绕着柿子(shìzi),这两种完全相悖的(de)3现象很值得深思:一是无论摄影师还是普通喜爱(xǐài)乡村风景的市民,都喜欢柿子风景。一到柿子成熟的时节(shíjié),就(jiù)天天打听哪里有柿子风景,不怕山高路远,总是兴致勃勃的远赶过去。中国(zhōngguó)各地,确实有不少村庄,像项岙一样,被打造成柿子风景网红打卡地了。二是市民们又都不敢吃,导致柿子果不敢采,任其烂在(zài)枝头。我很希望科学界给个正确、权威的说法,为柿子正名。
黄岩(huángyán)整个区域被称为蜜橘之乡。江口地区(jiāngkǒudìqū)虽然不是黄岩最早的(de)柑橘(gānjú)种植区,但它是后起之秀。它是黄岩蜜橘新(xīn)的主打品种“宫川”也即(jí)温州蜜柑的主产区。我大学毕业一参加工作,就给一位副县长当(dāng)秘书(mìshū),刚好这位年轻的副县长是一位柑橘专家,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,就被派到日本学习柑橘栽培新技术,所以在给副县长当秘书的这几年,也跟着跑过了一些柑橘产区。设在黄岩的浙江柑桔(gānjú)研究所,对江口地区的柑橘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,倾注了很多心血。他们推行和总结的“矮、密、早、丰”栽培模式成为了后来柑橘栽培管理的经典范例。而三江口对岸的临海涌泉(yǒngquán)地区的蜜橘种植后来居上,就是柑橘研究所移用了在黄岩江口地区的柑橘栽培模式。
但江口因为地处台州两大主城区椒江和黄岩之间,城市化和工业化的(de)趋势不可避免,所以现在大部分的橘园不是成了工业园区(gōngyèyuánqū),就是被建设或规划建设包括大中学校在内的文教园区。千年的蜜橘之乡将(jiāng)深受时代浪潮(làngcháo)的冲刷而(ér)进一步萎缩,固然这是令人痛心的,但也是时代发展所不得不付出的代价。
潮新闻(xīnwén)客户端 张广星
春末一个温和的(de)日子,我又(yòu)一次走上了通向白石关的古驿道。这是一片寂静的、辽阔的山湾,西边耸立着台州市区永宁山脉的最高峰——590多米的九峰山顶,还有九峰山顶下各个侧面看移步换形的丫髻岩。在天清气朗的日子,我们远在东海椒江口的高楼上向西远眺,能(néng)很清晰地(dì)看到蹈虚(xū)凌空而立的丫髻岩巨石群。山脉从这里拔地而起,蜿蜒南(nán)去,这一段称之为方山,到了方山这里再折(zàizhé)而向东,高低错落,这条山脉是黄岩和路桥之间的分界线,它(tā)穿过路桥,向东一直往椒江境内伸展。
在永宁山脉北向,就是一望无际的(de)永宁江~椒江冲积平原。这里成陆的历史相对比较短,但沿山脉的曲曲折折(qūqūzhéshé),则形成了(le)大山湾又套(tào)小山湾的湾群组合。而在九峰山~方山~大仁山之间,组成了永宁山脉的第一个大湾。这个大湾里散落着的几个村庄,全都以(yǐ)“岙”为名,依次是白龙岙村、东岙村、林公岙村和唐家岙村……从这一个个以“岙”为名的村庄,就可(kě)想见这里的地形地貌,那辽阔的绵延的山坡地。这些(zhèxiē)山坡地土壤肥沃,阳光充足,日照时间长,是水果生长的好地方。别的(biéde)村庄,农民有山地不是用来种番薯就是种土豆。这两种作物可以抗饿,但江口靠山的村民几乎没有(méiyǒu)种土豆或番薯的。这里是黄岩的也是中国(zhōngguó)的名果之乡。
现在正是(shì)枇杷(pípá)(pípá)的(de)(de)(de)盛果期。当然成熟的枇杷果是金黄色的,现在果子还在发育中,果皮是青色的,与叶子的颜色差不多(chàbùduō),表皮还有一层白色的细绒。但这是我对枇杷青果时候的旧印象,现在枇杷生长成熟的过程,我们都已经(yǐjīng)看不到了,因为枇杷果子都被套上了纸袋子,这就是近十年来逐步推广的枇杷套袋技术。为什么要费这么大(dà)的劲给满树的枇杷套袋呢?一是为避免受物理损伤,如大风吹刮,容易让枇杷果的表皮擦伤,疤痕累累,卖相不好。二是防止鸟啄。过去,枇杷果的大多产量都被鸟儿吃(chī)了。套袋是一项很繁重的工作,但果农们很用心,很耐心(nàixīn),不管枝高枝低一(dīyī)一套袋,这说明了这些枇杷果在农民心目中的地位之重要,期待之殷切。这就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一片白色的星星点点,由脚下伸展至极目远处。就好像深绿色的果林上铺上了一层霜雪。而在我们还没进山的时候,远远地看去一层白,又(yòu)以为是“绿叶素荣,纷其可喜兮”的橘花(júhuā),但又觉得这个季节已经过了橘花的花期。
山湾里(lǐ)静悄悄的(de)(de),连一丝微风都没有(méiyǒu)。除了我们这些偶尔闯入的探访者,看不到一个(yígè)活动的人影。我想起了十多年前的那一次来访,正是枇杷花盛开的隆冬时节,我当时曾写过一片短文《枇杷花是英雄花》。人们赞美梅花,但很多雅人只知道凌寒怒放的梅花,却很少有人关注或知道在同样的严寒里,盛开的还有枇杷花。枇杷花盛开时,山谷里还呈现出一种热烈(rèliè)的气氛,这种热烈的气氛是由枇杷花和蜜蜂共同营造出来的。以下(yǐxià)是我十二年前的一篇微文:
《且听蜂鸣——记(jì)一场山野狂欢》
太阳升上南山已经很高了,唐家岙村后的山湾里还是空无一人(kōngwúyìrén),由于这里的山坡地上只种着枇杷(pípá)、柑橘等果树,没有遮天蔽日的浓荫巨木,蓝天显得特别高远。奇怪的是连(lián)一只鸟儿也(yě)没有,山谷里虽然明亮但寂然无声。
初涉此景(cǐjǐng),几乎令人惊疑恍如梦境。但是(shì),当你一步步走进被枇杷树夹道的古径,你的耳边慢慢(mànmàn)地会响起一种嗡嗡嗡的声音,开始时是细微的,单而轻,你并不在意,若有若无,若断若续,但这些声音在你的耳边越聚越多,越聚越响,你还没有(méiyǒu)意识到它们是从哪里穿过来的,你眼前还是只有阳光,只有静穆的树,这些声响好像(hǎoxiàng)就是从地底(dìdǐ)里,从草丛间,从树的枝叶里传出来的,它们组成了一个越来越宏大的多声部的合奏,这个(zhègè)时候,你才会觉得,这是蜂鸣。你才会张大眼睛去寻找蜂的身影(shēnyǐng)。果然(guǒrán),当你这样想的时候,蜂就真的在你眼前乱舞。
此时枇杷花正盛开着。虽然世人不识枇杷花,但蜜蜂懂得。这(zhè)是蜜蜂冬日里最忙碌也是最欢快(huānkuài)的日子。它们不停地飞,从这丛花飞到那一丛花。那响彻天地的蜂鸣就是在它们飞舞的时候发出来的。
我曾在(zài)一位作家的散文中读到他描写蚊鸣的声音,说"聚蚊如雷",我以为(yǐwéi)太夸张了。蚊虫小小的身体怎么能发出(fāchū)如雷的声音呢?今天我在枇杷花盛开的山坡地上可是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。当千万只蜜蜂在一起共鸣的时候,它们就有(yǒu)了如雷贯耳般的力量。
原来寂静的(de)山野,竟是一片欢乐谷。在这似乎被人类遗忘的地方,蜜蜂和花(huā)正在展开一场酣畅淋漓、震天动地的忘情交媾。
再来说说枇杷(pípá)。黄岩曾被誉为“中国枇杷之乡”,黄岩枇杷最高年产量曾占全国(quánguó)的60%。这不是我瞎说的,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,全国枇杷产销会议(huìyì)在黄岩召开,上述的信息就是我在这次会议上得知的。当然,那时黄岩还没有被拆分,现在包括永宁山南麓桐屿镇在内的整个路桥区都(dōu)还属于黄岩县,而桐屿镇也是枇杷主产区。也就是说,永宁山南北的山坡地(dì),既是黄岩的也是中国的枇杷主产区。现在长江以南枇杷宜产的地区都引种了枇杷作为当地农民(nóngmín)的致富(zhìfù)产业,这样,永宁山南北两边的枇杷产量在全国的产区中的比例自然有很多下降(xiàjiàng),但它们至今一直是,或者说更加是当地农民的摇钱树。如前文已经(yǐjīng)写到的,他们如此用心地给每一个枇杷青果(qīngguǒ)套袋,就是有力的证据。
但永宁山脉北麓的(de)山湾,还是另一种近些年来迅速(xùnsù)风靡全中国甚至全世界(jiè)的东魁(dōngkuí)杨梅的原产地。东魁杨梅的品种名字(míngzì)不是黄岩(huángyán)人自封的,而是中国果树界的泰斗吴耕民教授确定的。所谓东魁,一是指它源于黄岩江口(jiāngkǒu)街道(原称江口镇)的东岙村;二是指东方之果型最大者也。每次测体积时,测量者都愿意在东魁杨梅的果子旁放一个乒乓,果然这果子跟乒乓球都一样大甚至更大。这是黄岩东岙村的杨梅农在祖祖辈辈种植杨梅过程中的创造,被浙江农业大学的果树教授们发现,通过基因检测等科技手段进行确认,然后(ránhòu)通过扦插等方式进行推广。
东魁杨梅(yángméi)一经面世,就(jiù)迅速惊艳(jīngyàn)了世界。惊艳之后,全国杨梅宜产区迅速行动起来,引种东魁杨梅,以至于江口的杨梅产业,杨梅果自然是核心,但迅速后来居上的产业是苗木。卖(mài)苗木成为(chéngwéi)了当地农民的新致富门路。有一个靠引种东魁杨梅而成为全县支柱产业、东魁杨梅成为这个县最闪亮的金名片的县,叫仙居县。
仙居县与黄岩(huángyán)同(tóng)在台州区域之内,与黄岩西部相邻,是典型的(de)山区县,有着适宜杨梅栽培的广阔山地。仙居人(rén)把这种世上独一无二的大果型东魁杨梅看得很重,精心管理,并以县名名之曰“仙梅”。他们的创意策划非常成功,是经典案例,“仙梅”迅即红遍全中国,甚至漂洋过海,飞跃千山万水,誉及全世界。所以现在的仙梅早已成了世界性的品牌,当杨梅成熟时,真是一梅难求,价格逐年(zhúnián)走高。也(yě)带动了其它地方(dìfāng)东魁杨梅的销售价格。
但杨梅好吃(hǎochī)果难采。我有(yǒu)一位同事家在唐家岙村,家里有几十株东魁杨梅树。有一年(yīnián)同事邀请我们去他家采杨梅。一般来说,杨梅成熟采收时节,也总是春雨霪霪之时。江南地区把每年这个时节的(de)连阴雨称之为“梅雨季”,大概就是指杨梅成熟之时恰遇雨势连绵吧。农民(nóngmín)总是冒着或大或小(huòdàhuòxiǎo)的雨登枝或坐一张很高(gāo)的剪果子用的高凳采收杨梅。但杨梅树的树形总是很高大,农民不得不站起来,尽力伸长自己的臂膀,并把镰刀绑在一根长竹棍子上,尽量伸向更高更远(yuǎn)的地方,这样,人的重心容易倾斜。所以我从医院得到的消息说:每年的杨梅采收时节,医院里接收的从枝头或高凳上跌落(diēluò)受伤的伤员(shāngyuán)总是比平时多出太多了。
东岙村的(de)这棵树龄已超过一百年的东魁(dōngkuí)杨梅母本(mǔběn)树现在还生命力旺盛(wàngshèng),树形高大,独木成林,结果累累。当地人对这棵历经沧桑的母本树有一种图腾般的崇拜,现在每年都(dōu)为这棵树举行采收节。无论是对于当地受益(shòuyì)的老百姓,还是对于全国全世界的东魁杨梅果农和消费者,经营者,产业链上的各色人等,这棵树受到无论怎样的崇信,都是不为过的。
这里还盛产柿子(shìzi)。山湾最东边的村子叫项岙(ào),内环(nèihuán)北线就擦着这个村的边,内环线通车这几年来,我们天天都看到画在一面超大白墙壁上的画:一棵高大柿树的枝桠上,吊垂着不少已经熟透了的红红的柿子,而在画的左上角,写着四个大字(dàzì):“柿柿”如意。项岙还年年举行柿子节。有一年我和朋友们特意在柿子成熟季节(jìjié)去过这个山边村。有些失望,因为柿子树(shìzishù)几乎全都是野生的,并没有人工的成片种植,不像其它水果。它们散落在村民们住屋的门前屋后,东一棵西一棵的。但这些散落的树配着传统的白墙黑瓦和人字形屋脊,还是(háishì)很(hěn)有中国乡土特色的,所以也吸引了很多民俗摄影的爱好者来拍摄(pāishè)最美(zuìměi)的柿俗风景。
去年柿子(shìzi)成熟季节,岳母住在(zài)位于西岙村的(de)(de)“红豆杉”颐养院(yuàn)。妻子有时就住在颐养院陪着母亲,我则在周末去看岳母。我小时候乡居的环境(huánjìng)里,是没有柿子树的,但就在去年下半年,我饱览了(le)(le)艳丽动人的柿子风景。人们都说柿子的成熟期很长,但我的观察是柿子果之所以在枝头的时间过长,这是人们受了一些“科学人士”的引导有关。本来鲜(xiān)柿子或柿子饼,一直是老百姓最喜爱的秋冬最可人的风味食品,但自从有人宣传食柿容易积食甚至发生致命性疾病以后,世人就不敢再吃柿子了。家有柿树的人愿意把柿子一直留在树上,不会再费劲去采了,要么任其过熟后掉落,要么任鸟儿们饱餐一顿又一顿。
尤其是西岙村外面的几个(jǐgè)村庄都已经被动迁了,这里计划建一个湿地公园。所以不仅村里的柿子树,就是附近(fùjìn)山上的柿子树,都已经成了无主之树(wúzhǔzhīshù),无主之果,人人得而采之,不采白不采。妻子趁着在“红豆杉”陪老母的机会(jīhuì),与相熟的当地村妇一起,采过不少柿子,但我不敢多吃(chī),这些柿子大多送给了亲友。
我有时觉得围绕着柿子(shìzi),这两种完全相悖的(de)3现象很值得深思:一是无论摄影师还是普通喜爱(xǐài)乡村风景的市民,都喜欢柿子风景。一到柿子成熟的时节(shíjié),就(jiù)天天打听哪里有柿子风景,不怕山高路远,总是兴致勃勃的远赶过去。中国(zhōngguó)各地,确实有不少村庄,像项岙一样,被打造成柿子风景网红打卡地了。二是市民们又都不敢吃,导致柿子果不敢采,任其烂在(zài)枝头。我很希望科学界给个正确、权威的说法,为柿子正名。
黄岩(huángyán)整个区域被称为蜜橘之乡。江口地区(jiāngkǒudìqū)虽然不是黄岩最早的(de)柑橘(gānjú)种植区,但它是后起之秀。它是黄岩蜜橘新(xīn)的主打品种“宫川”也即(jí)温州蜜柑的主产区。我大学毕业一参加工作,就给一位副县长当(dāng)秘书(mìshū),刚好这位年轻的副县长是一位柑橘专家,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,就被派到日本学习柑橘栽培新技术,所以在给副县长当秘书的这几年,也跟着跑过了一些柑橘产区。设在黄岩的浙江柑桔(gānjú)研究所,对江口地区的柑橘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,倾注了很多心血。他们推行和总结的“矮、密、早、丰”栽培模式成为了后来柑橘栽培管理的经典范例。而三江口对岸的临海涌泉(yǒngquán)地区的蜜橘种植后来居上,就是柑橘研究所移用了在黄岩江口地区的柑橘栽培模式。
但江口因为地处台州两大主城区椒江和黄岩之间,城市化和工业化的(de)趋势不可避免,所以现在大部分的橘园不是成了工业园区(gōngyèyuánqū),就是被建设或规划建设包括大中学校在内的文教园区。千年的蜜橘之乡将(jiāng)深受时代浪潮(làngcháo)的冲刷而(ér)进一步萎缩,固然这是令人痛心的,但也是时代发展所不得不付出的代价。






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